
自今年来在去产能的同时煤炭价格出现持续上升态势。但是动力煤价格近期增长趋势已暂停。截至12月6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98元/吨环比下行1元/吨且已经连续五期下行。煤炭价格下行原因是目前中国市场供需趋于平衡。实际上全球煤炭消费需求都不振,煤价后市研究多认为将趋于平稳。
煤价的涨势回落
针对最近数周煤炭价格指数连续下行,煤炭科学研究院煤炭战略规划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指出限产政策导致国内煤炭供应量减少,以及季节因素导致电力以及取暖部门煤炭消费升高是中国煤炭价格在前一阶段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国内煤炭供需日渐平衡国内煤价涨势必回落。
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去产能以及限工时等多项政策的共同调节下,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产量下降了10.5%,但煤炭消费同比只下降了2.4%,生产量较需求量相差2.22亿吨,煤炭市场供应形势发生变化。除此以外煤炭用户和中间贸易商囤煤投机资金炒作等行为,也在短期内也形成了一定的价格泡沫。该研究同时也指出,需求以及生产成本没有明显增加,构不成对价格上涨的支撑。上一轮煤价上涨动力近乎全都来自去产能政策对煤炭供应的影响。随着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加速调整,我国将逐步摆脱高耗能类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高耗煤部门的煤炭需求量也会随之下降。比如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业煤炭需求增长态势将会下降;钢铁业的煤炭需求也正在减少,建材业用煤需求已进入峰值期;传统煤化工业煤炭需求量也将基本维持平稳。
研究显示到2020年左右,中国煤炭消费量将和2015年的39.65亿吨相当。该研究的作者吴立新分析认为纵观历史上中国煤价的几次大的波动,供需关系是影响煤价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中国煤炭产能在57亿吨左右,其中违规新建和改扩建产能8亿吨,停产煤矿产能为3.1亿吨,合规产能约为46亿吨。长远看来中国煤炭需求将基本维持在40亿吨左右,煤炭产能过剩明显,国内煤炭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会持续,所以煤价上涨幅度其实有限,煤价最终会趋于稳定。
全球消费需求不振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下称《报告》)称,“我们正在经历煤炭消费的另一个停滞期。”在报告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虽然印度、印尼、俄罗斯以及越南的煤炭需求在增加,但这却不能抵消中美两国煤炭需求的大幅下降——这就使得2016年煤炭需求量会低于2013年的水平。IEA能源市场安全部负责人贞森惠祐称中国和美国的煤炭需求下降原因是不一样的。在美国由于廉价天然气和《汞与有害气体排放标准(MATS)》而导致的燃煤电厂的退役促使煤炭发电量下降15%,创下30年来的最高降幅纪录。此外能效的提高和风电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而中国则是因为电力、钢铁和水泥等煤炭主要消费行业的用煤量下降导致中国的煤炭需求在2015年连续第二年下滑。报告还指出上次这一情形发生是在1981年。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多元化加剧了这一下降趋势。
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在去产能方面采取的措施,尤其是“276个工作日”政策,加之澳大利亚和印尼发生的供应中断导致此前几个月煤价飙升,超出预期的水平。但是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对“276个工作日”政策的效果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表示今年中国煤炭产量下降是有多层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276个工作日”政策。“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加大依法治理违法违规煤矿的力度,全国共有146个手续不全的煤矿全部停产停建,涉及产能总计达到6亿吨。包括前些年市场需求拉动过快,有些煤矿的实际产能已超过了政府规定的额定产能。”姜智敏称。